33474蒙特卡罗-蒙特卡罗官网

×

新闻动态

垃圾的源流与归宿
发布时间:2019-11-01 来源:33474蒙特卡罗创业

    2019年4月,住建部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正式印发文件,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今年夏天,一则《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垃圾分类理念迅速蔓延至全国;9月1日,《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10月1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也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很长时间,可能要好几代中国人持续付出努力。中国的垃圾分类已成趋势,下一个会轮到谁?

    垃圾之源

    垃圾是一种人为的物流,与自然的河流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如果河流的泛滥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了灾难,就需要治理了;现在,垃圾正在泛滥,垃圾治理问题也迫在眉睫。

    世界银行在其《垃圾何其多2.0:到2050年全球固体废物管理一览》报告中预测,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推动下,2050年全球垃圾量将在目前水平上增加70%。未来3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将从2016年的20.1亿吨增加到34亿吨。

    处理人造的垃圾流是一项复杂工程,垃圾分类只是垃圾流程的中间过程,主要是便于垃圾“桥归桥,路归路”。让不同的垃圾回归其适合的位置并转换成财富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然而,流程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两个环节不容忽视,一头是顶端的垃圾的产生和制造,一头是终端的垃圾处理,如沤肥、焚烧、再利用和填埋等。垃圾的产生、流通和处理,都需要相应的科学手段,才能减少垃圾,避免地球和人类被垃圾埋葬。

    现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只是为了便于垃圾处理,把放错地方的财富重新放置好,当然要推行,更要持之以衡。不过,在垃圾的“长河”中,减少垃圾之源更为重要。

    全球垃圾最多的美国

    如果减少垃圾的产生,也就不必付出更多的时间、技术和资源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处理。回溯人类的演化史,当人与动物差不多时,如南方古猿,是不会有什么垃圾生产出来的。

    如今,人口增多,经济迅猛发展,人类制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人制造的垃圾量最大。美国是综合实力排在世界第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总量、人均GDP和生产的消费品足以让其以全球富豪的身份随意挥霍,因而也产生了世界人均第一的垃圾量。

    有研究数据表明,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4%,却产生出全球12%的城市固体废物。美国人平均每天产生约2.1千克垃圾,位居全球之冠。但是,生产垃圾最多的美国,对垃圾的回收率仅为35%。这是因为美国财大气粗,形成了消费主义的理念和做派。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美国40%以上的食物是被扔掉的,而不是吃掉的。

    本着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美国应当妥善处理其生产的垃圾,但是,他们生产的垃圾被外包到其他国家去处理。生产大量垃圾又不处理垃圾的做法当然会受到全球的批评和抵制,也让垃圾的处理和回收陷入全球化的困境。

    如何减少源头垃圾

    相比而言,同样是发达国家,瑞典的垃圾生产和处理却获得了全球的青睐与赞扬。瑞典的垃圾回收率达99%,而且垃圾不够用,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垃圾。该国每年从意大利、英国、荷兰进口上百万吨垃圾,以填补其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缺口。

    瑞典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虽然富裕,生产的垃圾却很少,每人平均每天制造垃圾约0.54千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瑞典的垃圾回收也是按重量来收费的,垃圾量少,收费就少。当然,垃圾分类越彻底,收费也越少。

    瑞典的做法对正在强力推进垃圾分类的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提示,垃圾分类固然重要,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更重要。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生活消费水平,人们生产的垃圾量却不遑多让英美,而且大有赶超英美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15年5月5日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平均为1.12千克,这个调查是根据2006~2012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得出的。这也意味着,最近几年,中国人均生产的垃圾早就高于1.12千克,可能仅少于美国、冰岛、荷兰,将与英、法等国持平,但大大高于瑞典。

    如果从垃圾产生的源头控制垃圾,就不只是处理垃圾更容易,也同时让人们从纷繁而又艰难的垃圾分类中解放出来。有鉴于此,应减少或禁止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现在的中国,一次性产品极多,导致人们的消费产生大量垃圾。如今,上海酒店客房已经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是一种极好的导向和做法,理应推广到全国和更多的一次性消费品上。此外,产品的过度包装同样是制造大量垃圾的一个源头,也应当立法禁止或减少。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要禁止人们的消费,不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而是崇尚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传统行为和普适价值。这不仅有益于人类,也有益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

    即便是崇尚消费主义的美国,也并非所有人都在浪费和制造大量垃圾。早在多年前,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碧·约翰逊和她的丈夫、两个孩子就开始提倡和奉行零垃圾生活。

    这家人的主张可以体现在下列行动中:

    不买“一次性产品”,如纸巾和用后即丢的杯盘;抵制垃圾邮件,主动联络有关机构,要求对方不再把垃圾邮件寄到家里;穿不下的旧衣服以及不再使用的家居产品,捐给慈善机构;拒拿塑料袋,拒拿免费赠品;出外和参加聚餐时自备杯盘餐具,拒用即用即丢的器皿;买东西自备购物袋和玻璃罐(可装食品如鲜肉和芝士),拒买包装商品等。因此,他们一家产生的垃圾极少。

    简单生活确实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因此,伴随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还应当有一个做法,就是各地调研当地的平均垃圾生产量,定出一个标准,如人均1千克,每户人家每天的人均垃圾少于这个量的,可以获得物质和金钱奖励,多于这个量的需缴纳更多的垃圾回收费。

    垃圾处理中的科技之力

    垃圾的最终处理更能体现当代科技的力量和含金量。今天的垃圾处理不外乎沤肥、焚烧、再利用和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是最有效的处理垃圾的方法,在这方面,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中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69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50亿千瓦时,年垃圾处理量超过1.05亿吨,占全国城镇垃圾清运量的比重超过35%。在此基础上,还有上升的空间。

    不过,处理垃圾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填埋垃圾造地就是一种,当然,这要建立在严格而科学的垃圾分类之上。新加坡等国已经做出了榜样。众所周知,新加坡土地奇缺,人们想到了填埋垃圾以造地,实马高岛就是一个垃圾填埋新造的岛,位于新加坡本岛南部约8千米的地方。

    实马高岛不是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而是绿树成荫,空气新鲜。原因在于,新加坡人在实马高岛上先填埋垃圾,再进行生态还原。填满垃圾后的区域要铺上新土,种植树木、草皮或一些可以存活的蔬果,等岛屿彻底填满,就形成一座山丘自然起伏有致的小岛。岛内种植了大片的红树林,并在垃圾填埋区沿线每隔一二百米,挖一个深达30米的水质观测井,以检测水质和生物生存环境。

    日本也在把不可燃烧的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填海造地。东京的台场娱乐区,有一半的土地都是通过垃圾填海造出的。美国纽约也在2001年关闭其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史坦顿岛,将其改造成公园,预计在2035年完成。

    可见,从垃圾的源头、流通和终端处理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研发处理,才有可能控制人类制造的最大的垃圾流,还人类和生物以健康,还生态以丰富多样和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