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方网站20日披露,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在《求是》刊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的署名文章。商务部官网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全文如下:
把握世界大势提高开放水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他还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把握好世界大势,与时俱进,勇于担当,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在百舸争流的全球化大潮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争取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这一论断既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也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总方向。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纷纷通过扩大开放促进自身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一度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仍在曲折中前行,推动全球化的两个轮子出现“多边慢、区域快”的新特点,多哈回合已谈了13年,何时结束仍难预料。主要发达经济体改弦更张,试图通过构筑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为今后“定规矩、树标杆”,谋求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探索新的开放途径。
对外开放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由路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抓住了世界产业革命机遇,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4.0”正在来临,面对难得的新机遇,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客观地讲,我国的开放仍有很大潜力,2013年服务贸易仅为美国的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1/10、英国或德国的约1/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度尚处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需要主动参与全球化,使经济社会更加开放。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是我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加强开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凝聚开放的共识、增强开放的自信、理清开放的思路、提高开放的能力,积极把握开放主动权,再创新一轮开放红利期。在开放的原则方面,要坚持内外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力度和顺序,以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依归,最大程度地为我国发展争取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践行者、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者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在开放的重点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扩大对外投资。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把握世界变革大势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
习近平同志强调,“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以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引入外部活力,有助于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随时可能出现,智慧工厂、互联网金融、分布式能源、远程教育和医疗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这将引发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迫使主要大国加速自身的调整与变革。美国政府致力于变革,正推动金融监管、医疗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施“出口倍增”、“制造业回流”等计划,以图保持全球经济领先地位。日本实施结构改革和超宽松货币政策,应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欧洲改革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致力于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平衡。面对世界变革大势,只有乘势而上、自我革新,才能把握主动权。我们必须紧跟世界变革潮流,通过开放促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争取全球竞争的战略主动。
全面深化改革亟需开放这一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回顾36年改革开放历程,改革与开放是我国发展的两大动力,是孪生兄弟,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也是改革,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面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加改革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60条改革任务,约70%可以通过开放来推动,如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市场的决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中国、促进公平竞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全面审视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我国的开放不是被动之举,而是自身的内在要求。不开放没有出路,开放止步不前也没有出路。
加大以开放促改革的力度。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规则、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谈判,通过遵守规则或履行承诺,扩大市场准入,推动国有企业、投资体制、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抓紧起草外资“三法”修订草案,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加工贸易模式,鼓励企业形成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新优势,加快由“制造”向“创造”、“智造”转变。搞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积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把握文明互鉴大势为国际经贸规则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面临新一轮重构,我们要抓住机遇,为国际经贸规则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文明互容互鉴互通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欧亚大陆曾涌现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诸多文明系统,非洲大陆的埃及文明举世闻名,美洲大陆曾有玛雅文明等,可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各种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的共同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各种文明的互动空前活跃,“西方中心论”趋于式微。中华文明有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精华值得继承发扬。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科技成果,各国人民意愿都得到尊重,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文明元素偏于单调。国际经贸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只有充分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规则才更包容、公正、合理。二战后,美英法等国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经贸规则,客观上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但这些规则主要体现了西方价值,对非西方文明考虑不够,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的明显缺陷。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规则中也可积极作为,争取正当权益,经过反复博弈,1964年联合国成立了贸发会议,世贸组织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多达145条,多哈回合也被称为发展回合,在气候环境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国际经济规则增添了更大的“发展成份”,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南升北降”明显,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构,发达国家试图主导和引领新一轮规则,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规则重构的过程,将是不同利益诉求艰苦博弈、不同文明理念碰撞交流的过程。只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主动作为,国际经济规则可能进一步增大“发展成份”和“非西方因素”,继续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规则之争是发展权之争,是制度和领导力之争。中国经济体量大,不可能做“躲在蚂蚁后面的大象”,也不可能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需要我们增强制度文化自信,主动抢占制高点,谋划于我有利的规则体系。要在继续学习、遵守和运用现有规则的同时,密切跟踪规则演进趋势,全方位参与高标准规则谈判,争取在国际规则中体现中国思想。对于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领域,如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可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结合,以建设性态度积极参与。对于现在争议较大、长远对我有利的规则,如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等“21世纪新议题”,可联合共同利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出“南方声音”。对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全球价值链等,争取提出“中国方案”,提高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能力。
把握共同安全大势把维护经济安全作为“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何在开放条件下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安全。
谋求共同安全成为世界共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深度拓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风险更容易在国家间传递,使经济安全呈现相互性、系统性和全球性特征。尽管世界各国都担心经济安全,但总体上走向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各国只有通过扩大相互开放,遵守共同国际规则,增加相互理解与合作,减少敌视与以邻为壑,才能有效联手防范风险,不可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的宏观政策协调力度加大,表明防范共同风险、维护共同安全是新的时代潮流。
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开放中要始终坚持两点论,兴利除弊,化危为机。扩大开放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因开放增强实力而更加安全,也因外部影响更大而风险因素增多。但总的来看,开放比封闭更安全、有实力才更安全。我们应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从我国经验看,对外开放显著增强了经济安全,即使竞争力偏弱的汽车业,入世后在“与狼共舞”中也进步明显。中国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开放,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任务,将伴随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当然,我们的开放不是“傻大胆”,要自主把握开放的力度、程度和进度,做好开放中的内外统筹,敢放宽但要风险可控,开窗户但要装纱窗,牢牢把握开放的主动权。
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范风险”。要守住核心利益,在涉及敏感议题时,凡是有可能触及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安全等红线的,绝不退让,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完善反垄断、安全审查制度,强化经贸摩擦应对机制。采取综合对策,维护好粮食、资源能源、海外资产与人员安全,应对气候、生态、环保、知识产权等非传统安全,把握好金融、网络信息等安全要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我们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商务部门处在面对世界大势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势,更加主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